再读《红楼梦》

2019-12-04

再读《红楼梦》后,有了一些新体会

时隔两年之后,再次翻阅《红楼梦》,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,是刚毕业工作的时候,我已经忘记当时是什么机缘巧合让我开始阅读起《红楼梦》来。我小学的时候,一个老师说《红楼梦》里,特别讲究,衣服用料啊,用餐礼仪,还有有建筑师要盖房子,都要翻《红楼梦》里找知识点。那时候,没读过《红楼梦》,就觉得这是本古代爱情小说,贾宝玉就是个比较“娘”的男人。不只是我,我们的小伙伴虽然也都没读过,但是都觉得,即使读了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。而且,如果班上有哪个女生爱哭,会嘲笑人家是林黛玉。总之,在我的这个偏见里,《红楼梦》是本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,只讲男女情爱的很无聊的书,这对于我一个当时爱看讲帝王权术《百家讲坛》,爱讲“都是制度的问题”的壮志青年来说,这样的书明显不适合我看。这个偏见一直延续了我整个学生生涯,使得我一直没有兴趣去读一读。
到现在,真的是忘了,为什么两年前会想起读《红楼梦》,当时真应该发个朋友圈。第一遍读的时候,第一感受是前八十回,诗词太美,而且有种因果的味道。而且《红楼梦》中对于书的品味,让我记忆深刻,比如说开头的时候,道人问这些家族的事情怎么值得抄成书呢?那石头就说,你别看这不是王侯将相的故事,但这里的故事包含的政治元素一点也不比那些书少,再说了,写那些王侯将相故事的写书人,他们怎么知道人家当时是怎么想的,历史细节又如何,哪像我这的故事,都是我亲身经历来的,让你抄,你抄就完了,闲着也是闲着。还有就是,贾母关于写书人的想象力的评价,这些穷书生,在书里写有钱,就是金窝窝,银馒头,每天满汉全席就ojbk了,他们不了解真正有钱人的生活,有钱人家的生活讲究一个“半新不旧”(这个“半新不旧”在《红楼梦》中曾经多次出现)。
第一遍读《红楼梦》还有一个感受就是,高鹗续的后四十回跟曹雪芹的前八十回,差太多了。我当时第一是看文字的美感,后四十回的诗词几乎没有一个是出彩的,而且也特别少。二就是觉得一些情节太荒谬,比如说宝玉变傻了。第一遍读,在哲理上,最大的总结就是世事无常,眼见他起高楼,眼见他楼塌了。
在第一遍读过之后,又看了《白先勇细说红楼梦(下)》,就开始越发的喜欢起《红楼梦》来,包括它的后四十回。白先勇是比较赞赏高鹗的,在品读中,解释了后四十回这样写是和前面有什么对应。比如说,写宝玉变傻了。如果笔给你,你来写,如何让宝玉眼睁睁的看着“三春去后春方尽,各自需寻各自门”。即使不是丢失宝玉让贾宝玉变傻,后面大观园的姐妹们各自离去,也会让贾宝玉变傻。同时看完白先勇的品评,我才了解到,《红楼梦》前面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和后文中故事的对应关系。《红楼梦》现在让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就是这一点了。
今年又翻阅了《红楼梦》,与第一遍读《红楼梦》的这段时间间隔里,比较有印象的是曹寇的一篇品评《红楼梦》的问题,还有老道消息在文章中多次说的“《红楼梦》和《毛选》要多读几遍”。今年在kindle找了一本竖版的《红楼梦》来看。
再次翻阅,这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薛宝钗的一些话,“这些道书机锋最能移人心性了”。一些道理只是用来消费的,用来让人暂时的“爽”一下,真有什么对你的指导意义吗?不一定。
第二遍读《红楼梦》深感薛宝钗的智慧与冷静,处理事情的周全。有人说,薛宝钗在心机上比凤姐高出很多,此次阅读后,深以为然。会办事的还有探春,在搜检大观园时,探春给的那记响亮的耳光,真是响彻了大观园。探春在协助处理荣国府事务时,管理才能立刻凸显了出来。探春果断,薛宝钗冷静擅长团结。比如金钏投井后,薛宝钗对王夫人的宽慰,并拿来自己的衣服替王夫人解难。
第二遍读的时候,才了解,王夫人是退居幕后的掌权者,王熙凤是向王夫人汇报工作。《红楼梦》的体系,包括月历的发放都对现在公司内职员有所启示。比如袭人的月历,之前是按照贾母那边的丫头来,后来被王夫人看重后,王夫人对她的月历发放进行了调整,从自己这边的一部分月历发放与袭人,这一方面是“工资涨了”,另一方面是职级提升加跨部门调动,被安排到了核心项目组。
这次读《红楼梦》发现,袭人并不是憨憨,心眼也是很多的,比如恰到好处的向王夫人汇报。探听林黛玉的口风,那句“不是东方压倒西风,便是西风压倒东风”。
《红楼梦》真是本大书,又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包罗万象。《红楼梦》无愧于空前绝后的一本小说。

再读《红楼梦》后,关于诗歌的一些新的体会

以前读诗,更喜欢不落窠臼的词句,意味深长的结尾,喜欢诗歌的天马星空的意象组合,比如说海子,海子在《月光》中,“不要问 打麦大地 处女 桂花和村镇,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”《七月不远》中“我的孤独如同天堂的马匹”。当然现在依然也喜欢这些。不过第二次读完《红楼梦》后,我开始注意到诗歌背后,作者的性格,和写诗时的背景。这些以前语文考试经常考。但现在去想这些,心境显然不同。
《红楼梦》中,在贾雨村还是落魄书生时,中秋夜,对月作诗,“天上一轮才捧出,人间万姓仰头看”。甄士隐听到后,大为赞赏,称其日后中举之兆已现。《红楼梦》的一大好处,你接下来就会读到贾雨村的个人命运,然后想到当时这首诗艺术上平平无奇,放到当时,却恰到好处。如果单单一首诗放在一本清朝诗集中给你读,你可能就会从诗的艺术价值上去思考了。
《红楼梦》中,每个人做的每首诗,都和每个人的性格相吻合。上到林黛玉精致,下到薛潘的粗俗。每一首诗词或是行酒令都做到了恰如其分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林黛玉是“诗魂”,林黛玉临死前,要“焚稿断痴情”,把以前做的诗词都烧了,诗没了,林黛玉也就没了。《红楼梦》中,做诗做的最好的,就要属林黛玉了。林黛玉的诗大多都比较伤感,这也和她心思细腻,容易感伤的特点相符合。而林黛玉的情敌,薛宝钗,是一个温和理性的人,薛宝钗的诗也是数一数二的,薛宝钗写的诗中,很少看到有“春悲秋恨”的词语,她写的诗,很少让人觉得突兀或者说吃惊。以我们现在的想法,文艺作品不就应该让人有触动,让人surprise,让人amazing才好吗?但当时诗歌是作为社交助兴用的,并不单单是艺术的表达。
林黛玉和薛宝钗诗歌的对比,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,比如一次聚会中比赛,以柳絮为题作诗词。

1
2
3
唐多令•柳絮(林黛玉)
粉堕百花洲,香残燕子楼。一团团、逐对成球。漂泊亦如人命薄,空缱绻,说风流!
草木也知愁,韶华竟白头。叹今生、谁拾谁收!嫁与东风春不管,凭尔去,忍淹留!
1
2
3
临江仙•柳絮(薛宝钗)
白玉堂前春解舞,东风卷得均匀。 蜂团蝶阵乱纷纷。 几曾随逝水,岂必委芳尘。
万缕千丝终不改,任他随聚随分。 韶华休笑本无根, 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!

两人心性从此可从这里略睹一二。
对诗的重要性,林黛玉和薛宝钗也几乎完全不同,林黛玉是以诗为要。而薛宝钗非常的理性和成熟,对于诗的重要性,有过这样一句话:
这里宝钗又向湘云道:“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。你看古人中那里有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些极险的韵呢?若题目过于新巧,韵过于险,再不得好诗,倒小家子气,诗固然怕说熟话,然也不可过于求生,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,措词就不俗了。”
就这几句,你就能看出薛宝钗,一方面读过很多书,另一方面为人大气。这句话用如今的话讲就是,不要太浮夸。你刚想要对薛宝钗的诗歌品评大为赞赏,薛宝钗又接着说道:
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,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;一时闲了,倒是把那于身心有益的书看几章,却还是正经。
这句话和上面那句是连在一块的,话锋一转,薛宝钗的境界真是了不得。
1954年,毛泽东在北戴河,总想到曹操的《观沧海》,于是特地去了曹操当时做诗的碣石山。当时曹操出兵征战乌桓,到了这里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观沧海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
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
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
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,来观赏苍茫的大海。
海水多么宽阔浩荡,海中山岛罗列,高耸挺立。
周围树木葱茏,花草丰茂。
萧瑟的风声传来,草木动摇,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。
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,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。
银河里的灿烂群星,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。
啊,庆幸得很!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。

这就是带兵打仗的人该有的风格。同样是军事领袖的毛泽东感怀曹操,写了一首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。

1
2
3
4
浪淘沙·北戴河
大雨落幽燕,白浪滔天, 秦皇岛外打鱼船。
一片汪洋都不见,知向谁边?
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 东临碣石有遗篇。 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。

这种拥有气吞山河的大气象的诗歌,也只有少数领袖,才值得拥有吧。